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化

成电拾忆
位置: 首页 > 文化 > 成电拾忆 > 正文

  作者简介:高德铭,男,1946年生,中共党员,重庆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校友会名誉会长,1964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系(2系)雷达专业。


  时光飞驰,转眼间我已经离开亲爱的母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天的电子科技大学整整45年了。45年来,无论走到那里,从事什么工作,经历任何艰难曲折,我都永远记住自己是一个引以为豪的成电学子。是在成电6年的学习生涯,培育了我的人生品格,学到了电子科学的有关知识,为以后的从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成电是我永远的思念,心中永远的梦。

  我是1964年8月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系(2系)雷达专业的,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时期,学校刚建校8年,只有雄伟的主楼和我们2系楼,3系和5系楼尚在建设中。那时,学校的大门很小,有解放军站岗守卫。走进学校,最令人难忘的是仿照前苏联列宁格勒电讯学院建造的教学主楼,壮观气派,在当时的大学中也是少有的。还有就是清晨沙河边的读书声和满校飘香的栀子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当时,我校是国防科委直属院校,是亚州第一所无线电工业大学,是电子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尤其重视家庭成分和政治表现,我班82人,在高中大都是共青团员和班干部,有一位老大姐还是党员。我们都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毛主席,共产党把我们送进了大学。我们能在成电上大学,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决心永远跟党走,努力学习,毕业后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作贡献。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追求是使雷达成为更强大的千里眼,顺风耳,祖国的蓝天更安全。


  那时学校食堂办得很好,吃饭不定量,四川的回锅肉做得特别好,刚进校时每餐要吃两大碗饭,高年级同学都很吃惊。特别是65年羊君度书记从武汉军区调来学校后,狠抓改善学生生活,经常到食堂检查,组织考核评比,各系食堂越办越好,早上牛奶稀饭,中午晚上顿顿有肉,学生体质大大增强。他还在我们住的9幢前召开学生招待会,亲自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我班一同学感冒发烧,主管生活的副院长到宿舍看他,亲自为他捡起掉在地上的帽子,同学们深为感动。在羊书记的领导下,学校办得蒸蒸日上,学习风气十分浓厚,清晨,沙河边上到处是朗朗读书声,各种文体活动普遍开展,校篮球队,排球队都是成都高校冠军,成电的管弦乐队演奏声响彻天府之国,足球场,游泳池相继修建完成,当时的成电校园,真是学习生活的乐园。成电学生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勤奋学习为荣,以为校争光为荣,每个小组有台缝纫机,衣服破了自己补。每个小组还有理发剪,头发长了互相理。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亲如手足,感情至深。

  1966年6月,由于文革的开展,中断了我们的学业,经历了一段风云变幻的日子,直到69年开始复课,70年初又延迟分配到13军农场劳动锻炼,8月分配离开学校。我们的毕业照是在连队的茅草屋四合院里照的,没有学士服,清一色的白背心和短袖衫,晒得发黑的脸庞和皮肤,留下的是青春的风彩和满腔为国奉献的热血。在“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歌声中,奔赴大江南北,走向部队和工厂,结束了6年难忘的大学生活。

  离开学校后,我们大多数同学分到三线国防工厂和科研单位。文革的磨练更加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坚定了为国防献身的决心。我们永远记住学校的教诲,无论在任何单位,从事任何工作,都努力奋斗,不畏困难,不图虚名,忠诚实干,很多人弥补了知识的不足,成为了专家,教授和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成为了领导干部和单位骨干,在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等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今天,我们都已退休,年逾70岁,鬓发皆白,但回忆大学的生活,百感交集,我们永远怀念自己的母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以上内容为校友整理编写,因时代久远,若有不完善之处,敬请谅解!)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B2-602
沙河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中326
联系邮箱:uestcaa@uestc.edu.cn;alu@alu.uestc.edu.cn

联系电话:028-61831046 / 61830927 / 83207318

  • 校友微信平台

Copyright © 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 198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317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