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化

成电拾忆
位置: 首页 > 文化 > 成电拾忆 > 正文

偶尔在学校听到有人讲老成电(今沙河校区)“原来大门在一号桥附近”、“沙河是我们的内河”等,究竟老成电的地址是如何选定的、具体规划情况如何?

据档案材料记载,1955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四川建立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指定中央高等教育部(简称高教部)与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负责筹建。由高教部负责配备师资,二机部负责行政干部,并决定以上海的交通大学、广州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的电讯系为基础,迁往四川合并建立新型的无线电大学。二机部决定由技术司徐思铎副司长负责筹建后,考虑到学校用地量大、校址选择复杂,在召开新学院筹委第一次会议前的7月18日,筹委会便派博文、付远林、张恩元等持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赵尔陆部长的介绍信到成都确定新学院的建院地址,在中共成都市委和成都市人委建设委员会的支持下,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四个校址方案:

方案一、北门火车站通城内马路的东边,簸箕街的西边。经在地图上衡量,该区域地形狭长、离火车站太近,声音嘈杂,且适用面积只有60万平方米(约900亩),无发展余地,不适宜建设学院,未去实地察看。

方案二、簸箕街的东边,府青公路以西,沙河以南,府河以北的区域。该区块位于成都市城区东北侧路南乡,有六个村(即胜利村、快活林、团结村、力量村、互助村等),距城墙一华里,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约1500亩)西距簸箕街居民约200公尺,南距曹家巷300公尺,东靠府青公路,北接沙河未来绿化带,校址要占该乡大部分土地,此区域交通方便,四周均有公路可通,上水无问题,下水可排入府河内。

方案三、:青羊宫以西(送仙桥以西)成温公路以北,规划公路以南,财经学院以东。位于城西区的青羊宫西侧的光华乡,有三个村:保卫村、工农村、爱国村,距城约二公里,面积105万平方米(约1576亩)。南面公路与南河相靠,其优点是地区内无嘈杂声干扰,环境幽静,风景较好,附近有草堂寺、百花潭、动物园、青羊宫等名胜古迹。缺点是交通不方便,上水离自来水较近好解决,但下水不好解决。

方案四、乡农寺街后边,李家碾附近地区。 该地区位于城西偏北地带的青西乡,距城约两公里,占地面积为60万平方米(约900亩)。东西长1000公尺、南北长600公尺,可以延伸约49万平方米。东起乡农寺与花牌坊交界处,南至林巷子,西至三座坟,北至乡农寺街、犀角河后居民区。此地区称青西乡,府河支流靠近南,交通线有成灌公路。

1955年8月3日,市委召集市城建委、学院筹委会成都工作组共同研究选择校址方案。市城建委认为方案二较好,理由是离城近,水电容易解决,交通便利,东面和工厂区接近,福利设施可共同利用;东北区为建设重点,只是府青路是城内连通火车站的货运干道,过往车辆较多,1960年后可向东改移,影响将减少。其次是方案三,方案四条件最差。学院工作组经实地调查后对方案的选择意见基本上同市城建委一致。会上,市委口头传达:“省委无意见,确定后报省委备案”,并归纳意见如下:方案二改作为第一选定方案,方案三改作为第二选定方案,方案四条件差不考虑,随后上报省委。

由于时间紧迫,8月4日学院工作组便派人回京汇报,经高教部、二机部和苏联顾问研究认为,第一选定方案离城近、交通方便、地势较高,道路、上下水道及电源的解决均很方便,同时靠近二机部十局的719(原69信箱,对外称国营新兴仪器厂)、715(西南无线电器材厂,后改称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84(锦江电机厂)、788(后改称国营773厂,对外称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四个新厂,符合工业学校接近工厂的原则,认为报省委仅是备案而已,加上离开学时间已经很近了,于是委托二机部第三设计院苏联专家波恰可夫为设计总工程师进行总体设计。8月25日完成了学院在簸箕街附近郊区初步设计及总平面草图约80余公顷,并于8月30日提请市委、市建委签土地协议书。此时,省委提出了为慎重需要报批,同时表示可以在该方案内进行准备工作的指示。故9月2日,在学院设计任务书未经国家正式批准下达,校址尚未选定的情况下,决定由二机部十局设计处和西南设计院开始分别对教学区和福利区进行设计,并编制设计任务书。
  10月初,省委审查研究后不同意原定的所有方案,认为该地产粮多,指定在市郊的丘陵地带及山区重新选址。筹委会在二机部十局顾问莫热维洛夫、第三设计院专家组长哥洛别夫等指导下,由二机部十局王士光副局长、筹委会徐思铎副主任和省市委、施工单位负责人等组成选址小组,从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在成都市和郊区实地察看了龙潭寺、回龙寺、红庙子、狮子山(即现川师大老校区)、乡农寺、南郊的航空学校、城内的南较场、大坟包(即现在成都理工大学校址)等丘陵及山区16处地点,学院经比较后认为上述地点都不如原第一选定方案好。因为要在当年9月开学,教学主楼图纸已定(套用苏联莫洛托夫动力学院教学主楼),房屋面积大(26500平方米),正面长223公尺,而狮子山、大坟包等地均为丘陵地带,没有放置该大楼的平坦地形。如要进行施工,则施工土方量大,工期长,赶不上9月开学的需要。其它地区有的限于地形范围小,没有发展余地,或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此反复报请中央国家建委、二机部,并由二机部十局王局长和苏联专家会同省市委,于1956年1月2日在成都总府街招待所召开专门会议,最后确定学院地址在成都市东城乡和路南乡境内(后划为保和乡),西靠府青路(原第一选定方案中的府青路西改为府青路东),前临东一环路,北为沙河,东靠猛圣路(现为建设路)的地区,即现沙河校区地址。

1956年建院时,全院施工占地面积为362亩。学院当时确定学生发展规模为7500人,1956年1月二机部又决定改为10000人。在发展用地方面,将719厂(原69信箱,对外称新兴仪器厂)宿舍区以北、府青路以东南区域(约16公顷)以及沙河以东一街坊(约6公顷)扩充为学院发展规划用地,但到1957年又由10000人缩减为5000人,各项基建规划相应缩小。1958年大跃进后,又恢复到10000人,并经二机部批复定案。1960年大办无线电时期又改为15000人,并计划将766厂(原40信箱,对外称前锋无线电仪器厂)附近4公顷,石油局现址土地12公顷及跳伞塔(原东郊体育场)约4公顷扩充为学院发展规划土地。1962年,国防科委又批准学院发展规划改为5300人。由于学院建院初期发展规模的多次变更,影响了全院基建通盘考虑和布局。实际上学院仅在1957—1959年期间共征地106.3亩,到1978前近二十年时间基本上没有征过地。从1978年至2006年清水河校区开始建设时,老成电(沙河校区)先后征地343.7亩。在1961年2月经中央批准将成电等七所国防工业高校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委领导后,由于学院保密需要,于1962年封闭了教学区和南院生活区之间马路(现建设北路中段)以及沙河边上滨河路,将学院大门修在了一环路边上(今天宾馆附近)。到了1978年7月,成都市革委会根据交通需要向四川省革委会提交了要求学院开放院内马路的报告,成都市政府于1980年根据市八届人大会议提案意见决定恢复建设北路中段交通。学院报请主管领导四机部同意后于10月开放了院内马路,学院大门改修在了今天的位置。至此,老成电(沙河校区)被“一河”(沙河)、“二路”(一环路、建设北路)分割为教学区(包含学生生活区)、南区(职工住宅区)、新村(继续教育学院和学生住宅区)、东院(职工住宅区、部分学生住宅)四个区域,共9宗地、812亩。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B2-602
沙河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中326
联系邮箱:uestcaa@uestc.edu.cn;alu@alu.uestc.edu.cn

联系电话:028-61831046 / 61830927 / 83207318

  • 校友微信平台

Copyright © 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 198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317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