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化

成电拾忆
位置: 首页 > 文化 > 成电拾忆 > 正文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成电拾光》第二季(出版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怀念我的老师张煦院士》一文(内容略有删改)。文中作者吴诗其(退休前系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回忆了与张煦院士的师生情谊,表达了他的深情怀念。

张煦院士,1913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信息与通讯系统专家。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56年调入成电,在成电工作了22年,1978年调回上海交通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PART 01

张煦老师的教学和对我的培养

我于1956年入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被分配至一系(有线电系)学习。每次上课,张老师总是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他精神饱满地登上讲台,教室里随即回荡着洪亮而又抑扬顿挫的声音,黑板上留下他工整的板书……他讲课条理清晰,循循善诱,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他不仅上课,还参加辅导答疑,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他更是主动为他们“开小灶”。有同学这样评论:“我感觉张老师是把讲课当作一件十分神圣的事在做。”

我时常认为能得到张煦老师的指导,自己非常幸运。直到现在我仍记得张老师对我提出的三点要求:第一,听他讲课时,要一起参与对学生的答疑。这样即使我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同时也能从同学们各式各样的问题中受到启发、开拓自己的思路。第二,要求了解国外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三,走出校门,去了解国内现有通讯系统设备状况,以及国内主要通讯设备生产工厂正在研制新设备的情况,为研究生论文作好铺垫。正是这三个基本要求,使我受益匪浅,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深深感谢张老师在我学习和科研道路上的指引和帮助。

PART 02

张老师是中国通讯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1980年张老师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时,所公布的公告中给出的评价是“中国通讯事业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虽然张煦院士铜像落成在上海交通大学电院文化长廊,但应该说,中国科学院评价中所指张老师“对中国通讯事业的奠基和开拓的任务”,主要是在成电完成的。

张煦院士铜像

张老师深信国际通讯技术总是在不断向先进领域发展的,国内的通讯事业也是要不断向前推进的,决不会因某一个人的一时挫折而停滞不前,只要凭借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定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当年他在国外留学时“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信念,在处于困境时仍然不断地支撑着他。

1960年,他开讲了晶体管电路方面的课程(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批),除做好教学工作之外,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国外最新通讯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中,白天在图书馆的外文期刊室阅览大量的资料,晚上在宿舍翻译文稿、撰写和编写教材。当时很多著作无法出版,他就购置了油印教材所需的钢板、蜡纸等,自己刻写蜡纸,然后送去印刷所油印、装订。张老师利用讲课和外出讲学的机会,将这些宝贵的技术资料及时传播、普及开来。他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将其推广到国内的生产第一线,向这些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讲授晶体管电路、晶体管载波机设计原理,为推动我国通讯设备的晶体管化和我国电子技术从电子管电路向晶体管电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老师每次外出讲课,均要得到学校批准之后才前往。他讲课不收取任何费用和礼物,完全是利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之外的业余时间,为我国通讯事业发展做出的无私奉献。他曾回忆道:“20世纪60、70年代,我到过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许多单位,可以说走遍中国半壁江山。学术讲演的题目,先是载波机设计和晶体管电路分析,后是数据传输和光纤通讯,都是当时国际上刚兴起的新技术,广大通讯工作者渴望掌握这些新知识。每到一处,听众踊跃,听课认真,热情相待,友好相处。老年忆旧,回顾这一段讲学经历,不免津津有味,十分愉快和满意。”

张老师是当时成电出版著作、教材最多的教授。通常,他在给出版社寄稿件时,会在附信中说明不要稿费。1957年至1978年,张老师编写了油印教材四本,出版书籍八本(有的未署名,或以集体、单位署名),完整保留下来的未出版手稿有十八本。

回顾张老师的奋斗历程,他敏锐地把握了国际上通讯技术几乎十年时间就会有一次的重要的突破时机,在通讯工程和技术面临重大转变的形势下,为了国内能迅速跟上,一方面,他不失时机地编译、编写相关著作,将国外发展的新技术引入国内;另一方面,他不仅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的新技术,还不辞辛劳地将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传授到我国通讯事业第一线的工厂和研究部门,对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就这样,张老师在成电这块平台上成为“中国通讯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曾指出:张煦老师被称为“中国通讯界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PART 03

师生情谊

每逢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我都要去张老师宿舍看望他。每次他都要给我冲杯咖啡,开初我坚持只喝白开水(这些咖啡都是师母在上海为张老师准备好带到成都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应该是张老师十分珍贵的饮品),但张老师仍然要给我冲。在张老师那里,我一生中第一次喝咖啡,那浓郁香甜至今还有印象。逐渐我也习惯了那杯咖啡,它让我能多陪张老师聊聊,让他能开心些,多休息一会儿。

回到上海后,张老师与家人团聚的快乐,使他心理和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张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也使我为之高兴。我大约一两个月会给他写一次信问候和请教疑难问题。张老师收到我的信后都会回信,来信中仍不断对我的工作予以关怀和指导,鼓励我“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要注意团结同志,爱护青年人”,并不断将他的著作寄给我,使我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受到新的教育和鼓舞。

张煦老师的著作及相关成果

只要我出差或有其他机会去上海或路过上海,我都会去张老师家看望他。2005年我和夫人一起到上海,去看望张老师时,邻居告知说张老师摔跤后去了华东医院,至今仍在医院(师母已于1993年去世)。我们急忙赶到华东医院,见到张老师摔伤早已康复,但学校要张老师长期留院疗养。张老师是闲不住的人,床头的长柜上放着几本图书、资料、手稿等,桌面上放着正在书写的手稿。

吴诗其及其夫人去医院看望张煦老师

2012年11月,我和夫人应邀赴上海交通大学参加张老师百岁寿辰庆祝会。11月6日上午庆祝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厅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及多位上海交通大学前领导,学校各部负责人、师生代表和张老师的家属参加了庆祝会。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协和电子科大,以及张老师家乡无锡市政协等部门的领导也参加了大会。会上,时任我校党委副书记的李言荣代表电子科大宣读了贺信,感谢张煦先生在成电22年工作期间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张煦老师百年寿辰庆祝会

2015年9月12日7时58分,张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102岁。张老师,您一路走好,您对我的培养和教诲,我将永生难忘!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B2-602
沙河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中326
联系邮箱:uestcaa@uestc.edu.cn;alu@alu.uestc.edu.cn

联系电话:028-61831809/61831019/ 61835555/83207318

  • 校友微信平台

Copyright © 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 198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317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