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春,学院一名本科生有些忐忑地联系辅导员,希望能申请学校的临时补助。寒假期间,他突患过敏性气泡炎引发呼吸衰竭,病情加重反复,所幸经治疗症状已好转,但后续仍然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前期自费治疗已花费三万余元,加之后续巩固治疗的开销,对本就拮据的家庭来说产生了较重的经济负担。
学校当天即迅速响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了经济补助。随后,学校资助中心启动电子科技大学“爱心启航基金”资助流程(基金由学校7731班校友发起,用于缓解因突发状况造成的暂时性经济困难,帮助患重病或意外伤害学生治疗),拨付一笔较大额度的爱心资助,有力地缓解了学生及家庭的后顾之忧。
爱心校友的暖心捐赠、学校的及时响应,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作为学生的辅导员,我们也深受鼓舞和温暖。借此机会,我想分享一些关于学生资助的故事,谈谈那些“隐藏”在身边的人文关怀。
PART 01
如果将来有能力了
希望你们可以给别人一些帮助
2024年5月,学院95级校友刘师兄专程回学校,捐赠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主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支持学生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在跟校友交流的过程中,他反复提到一句话:“我捐这笔钱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同学们如果将来有能力了,可以给别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今年1月初,在跟校友商定资助名单时,申请数量超出了原计划的资助人数范围。校友当场决定追加4万元,确保所有申请的同学都能得到资助。校友说话做事很朴实,他坦言自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但能帮助到学弟学妹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
PART 02
虽然我还是个学生
但是也想给学弟学妹尽份心
2024年3月,学院18级本科毕业、正在学校读研的W同学联系我,提出想用自己校外实习的收入资助两名本科生同学,每人每月500元。作为W同学大四短暂一年的辅导员,听到他这个想法的时候,我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被他的爱心之举所感动;另一方面有些担心,他自己还是一名学生,拿出来这些钱合适吗?是否会给他带来压力?
这让我不禁回忆起一件事。W同学是我担任支部书记所在支部的一名学生党员,2021年10月支部大会讨论其转正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希望以后有能力的时候能够回报社会”。当时听起来很“轻飘飘”,甚至旁人以为就是随便说说、不会太当真的一句话,在此刻得到了真切的体现。
W同学说,“明年毕业之后有了正式的收入,到时候家庭条件预计应该允许继续捐助”。
PART 03
13年经济困难学生家庭
走访“老旅途”的“新感受”
从2012年寒假起,学校连续13年开展寒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我有幸完整参与。回顾这些年走进学生家中的经历,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条件虽然艰苦,但并未达到极度困难的程度。这一度让我产生了错觉:“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贫困应该不会太严重了吧?”然而,今年的走访却让我重新认识了现实。
1月24日,细雨蒙蒙中,我开车到了Z同学家中。从车能开到的路尽头到学生家里,全是泥泞的土路。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连做饭的灶台也是“开放式”的,家庭条件的困境可以说非常具体。临近中午,家长热情邀请留下吃饭,实在是不忍叨扰只能说上一句抱歉,“粗略”结束走访抓紧开溜。
新学期开学后,我约Z同学继续深入聊了一次。农村低保,家庭月总收入不足2000元,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1000,不舍得买水果吃........越听越不是滋味。但是他学习上很“争气”,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虽然他谦虚地表示只是把规定动作完成了而已。但是聊天的过程也发现,除了学业以外他还有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所以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给了一些建议,也提供了一些平台,希望他的大学生活能够过得充实有意义,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和帮助他。
如果没有这次走访,我可能很难直观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也很难感受学生一路成长的艰辛,更不可能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给予精准的帮助。所幸,学校坚持了13年的走访慰问,给成百上千的同学带去温暖与鼓励的同时,也给了作为老师的我们一次“育人”和“受教育”的机会。
最后回到今天想要表达的主题——从资助到人文关怀。客观上,作为一所工科学校,我们在人文关怀方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关心身边的人,也能收获来自他人的帮助,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会更加顺心,遇到困难时也会更有勇气去面对。人文氛围不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吗?
让我们一起努力!

爱心启航基金捐赠请联系
朱老师:15608176661(微信同号)

作者简介
李毅,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名师,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副书记,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