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

校友新闻
位置: 首页 > 新闻 > 校友新闻 > 正文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成电拾光》第二季(出版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三尺讲台丈日月,拼得此生与测量——记电子测量专家张世箕教授》一文(内容略有删改)。本文由作者:傅崇伦,退休前系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受教于张世箕先生;审校:邓长江。

张世箕,1929年1月出生,广东省东莞市人,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机系并留校任教,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在华南工学院任教,1956年8月调入成电任教。他是我国著名的电子测量专家,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稳定度振荡源的频率稳定度和频谱纯度的表征、测量原理和实测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1982年他晋升教授,曾任无线电技术系主任、自动化系主任。

张世箕先生是我的恩师,提起他的名字,稍年长的成电人都知道,他在成电被人们称为“拼命三郎”。先生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地工作,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去世时年仅65岁。我如今已80出头,然却常常想起先生的音容及谆谆教诲,兹以此文,略表怀念。

PART 01

创建无线电测量专业

1956年9月初,成电首位苏联专家罗金斯基到校,兼任院长吴立人的顾问,后为成电的苏联专家组组长。罗金斯基是无线电测量方面的专家,这对于刚刚兴建的成电来说显得特别宝贵,尤其是对建立相关专业具有重要的帮助。当时比较擅长无线电方面的有赵国南、张世箕两位老师。在罗金斯基的指导和帮助下,赵国南、张世箕在成电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无线电测量专业,并作为导师招收了8名成电首批两年制无线电测量专业研究生。同时,张世箕作为被学校指定的罗金斯基的业务助理,在该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6月底,罗金斯基回到了苏联,但这位专家在五十余年后见到访问俄罗斯的电子科大副校长杨晓波时,还念念不忘当年二十多岁热情奔放的年轻人张世箕这位得力助手,连称“我很想念他”。

微信图片_20240902100102.png

后排从左到右:张世箕教授、顾德仁教授、

林为干教授、冯志超教授

1956年学校在无线电系的无线电工学专业下开设了无线电测量专门化,这使我校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1959年,学校取消专门化,将其改为无线电测量仪器与制造专业,简称为“无线电测量”“电子测量”。

据张葆成回忆,当时张世箕除组织教学(当时学校要求部分罗金斯基的研究生也承担一些本科教学任务)、编写教材外,还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当时仪器设备短缺,一些旧仪器经常发生故障,为了不影响教学实验,他还自己动手修理仪器,指导制作实验底板。

回顾往昔,赵国南、张世箕两位老师无疑是成电无线电测量专业的创建者,为该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PART 02

“拼命三郎” 醉心测量结硕果

新的学校和新建的专业给张世箕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到30岁的他正是风华正茂、热血沸腾的大好年华。他忘我地投入教学和科研中,一时间学校都知道有个“拼命三郎”叫张世箕。

20世纪50年代开始,张世箕在国内率先对电子仪器和测量误差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在非正态分布误差的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建树。

20世纪70年代开始,张世箕完成了频率稳定度分析测试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技术空白。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他在国内率先进行自动测试系统通用接口标准及智能仪器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微波网络自动测试系统的国家攻关任务。在取得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我国可程控测量设备接口的国家标准。

一项项科研成果和荣誉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付出。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翻译罗金斯基《无线电测量》和自编教材《微波测量仪器》期间,张世箕除到图书馆借阅国外的相关书籍和杂志外,还自费到书店买回一些相关书籍,为赶出书进度,常常夜以继日,有时一周只睡三四个晚上。住在他对面的张其劭(后为教授)多次说:“我们附近晚上最晚关灯的就是张世箕。”

因为白天事儿多,他就利用晚上搞科研。他认为晚上找他的人少,工作效率高,就晚上拼命干,饿了就吃点儿干粮。他被邀请去北京为航天部二院计量站组织的全国军工系统计量测试技术人员讲授“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虽然他对所讲内容非常熟悉,但为了把国外最新资料加进去,十余天里他每天都加班准备到凌晨一两点。

微信图片_20240902100740.png

20世纪50年代,张世箕教授在做科学研究

在张世箕儿子张元的印象中,科研就是父亲的生命支柱,他一辈子都在为科研奔波忙碌。他之所以那么拼命,是因为他们那一辈人始终有一种立志使祖国变强的使命感。张元回忆道:“我很小的时候,记得住在学校南院,虽然不知道父亲忙的啥,但总是为父亲感到自豪。父亲走路总是风风火火的,晚饭吃完一会儿就钻进他的房间搞科研了,要不就是去实验室。但他很关心我的学习,每学期都要问我的学习情况,对我要求也很严格,有时候不满意还要打我手心。”

PART 03

师恩难忘  山高水长

我于1958年考入成电,成为学校的第三届学生。五年级上学期张世箕老师给我班讲专业课“微波测量仪器”。张老师讲课极富激情,声音洪亮,语速适中,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对概念的表述十分准确,通俗易懂,重点突出,难点分析透彻,善于启发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还写得一手工整漂亮的板书。同学们都十分喜欢听他的课,觉得是一种享受。

在我的印象中,张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期末课程考试时,由学生抽题签(每一签含几个题),再在黑板上写出答题提纲,由他与辅导老师口试,口试问题一般都比较难,要得5分不易(当时实行5级记分制)。因为张老师要求很严,我们平时学习都特别认真。现在好多同学回忆起昔日的严师,心里特别感激那时老师们对他们的严格要求。

1963年7月我大学毕业,留校在本专业教研室任教。9月到教研室报到时,时任教研室副主任的张老师找我谈话。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一名好的老师不易,仅就业务而言,你现在比即将面对的本专业学生强不了多少。一定要多看参考书,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抓紧时间,刻苦钻研,打好业务基础。还要认真学习老教师们好的教学方法,力争早日主讲相关课程……这些教诲现在回想起来还言犹在耳。

在此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我经常向他请教,他都耐心地给我指点。1979年四机部高教局要我们教研室编写供全国职工培训用统编教材《电子测量基础》。显然,由他编写最为恰当,但他为培养年轻教师,毅然决定该书由郑家祥老师和我各写一半左右内容,他则指导把关,这让我和郑家祥在兴奋忐忑之余心里也有了底气,这本书于1981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四川省计量局和成都市计量局在成都市人民文化宫组织省、市各单位三百余人,请张世箕老师讲“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研究的国际新动态”,但他为培养我,坚持向组织单位推荐由我代他去讲,并将他手头的相关资料交我准备,促使我业务进步。

回顾我的一生,我从张老师那里实在受益良多!

微信图片_20240902100852.png

20世纪80年代,张世箕教授在书房

PART 04

矢志育人  扶持后辈


136732.png

四个“火枪手”,从左至右:张世箕、黄香馥、胡忠谞、虞厥邦

犹记得“四个火枪手”的雅号。受大仲马于1844年所写世界名著《三个火枪手》的影响,1956年与张世箕一同从华南工学院调来的他的其他三位好友黄香馥、虞厥邦、胡忠谞四人便自喻为“四个火枪手”,这也让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了他们。

张世箕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已有不少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有的是校、厂、研究所的领导,更有大量工作在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张世箕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有幸成为他所领导的教研室的早期室员们,诸如郭戍生、杨安禄、陈杰美、古天祥、郑家祥、何正权、王树菁、陈光䄔、顾亚平、杨鸿谟、陈长龄包括我等成电教授,谁没有受到过他的关怀、栽培与扶持?

张世箕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四川省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积极履行职责,为改革开放和我省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他爱成电,爱他的专业,爱他的教学科研团队。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这一辈子的贡献就是教书育人,写了几本书,为国防事业做了一点儿事儿。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B2-602
沙河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中326
联系邮箱:uestcaa@uestc.edu.cn;alu@alu.uestc.edu.cn

联系电话:028-61831809/61831019/ 61835555/83207318

  • 校友微信平台

Copyright © 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 198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317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