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校和新建的专业给张世箕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到30岁的他正是风华正茂、热血沸腾的大好年华。他忘我地投入教学和科研中,一时间学校都知道有个“拼命三郎”叫张世箕。
20世纪50年代开始,张世箕在国内率先对电子仪器和测量误差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在非正态分布误差的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建树。
20世纪70年代开始,张世箕完成了频率稳定度分析测试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技术空白。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他在国内率先进行自动测试系统通用接口标准及智能仪器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微波网络自动测试系统的国家攻关任务。在取得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我国可程控测量设备接口的国家标准。
一项项科研成果和荣誉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付出。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翻译罗金斯基《无线电测量》和自编教材《微波测量仪器》期间,张世箕除到图书馆借阅国外的相关书籍和杂志外,还自费到书店买回一些相关书籍,为赶出书进度,常常夜以继日,有时一周只睡三四个晚上。住在他对面的张其劭(后为教授)多次说:“我们附近晚上最晚关灯的就是张世箕。”
因为白天事儿多,他就利用晚上搞科研。他认为晚上找他的人少,工作效率高,就晚上拼命干,饿了就吃点儿干粮。他被邀请去北京为航天部二院计量站组织的全国军工系统计量测试技术人员讲授“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虽然他对所讲内容非常熟悉,但为了把国外最新资料加进去,十余天里他每天都加班准备到凌晨一两点。
20世纪50年代,张世箕教授在做科学研究
在张世箕儿子张元的印象中,科研就是父亲的生命支柱,他一辈子都在为科研奔波忙碌。他之所以那么拼命,是因为他们那一辈人始终有一种立志使祖国变强的使命感。张元回忆道:“我很小的时候,记得住在学校南院,虽然不知道父亲忙的啥,但总是为父亲感到自豪。父亲走路总是风风火火的,晚饭吃完一会儿就钻进他的房间搞科研了,要不就是去实验室。但他很关心我的学习,每学期都要问我的学习情况,对我要求也很严格,有时候不满意还要打我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