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

校友新闻
位置: 首页 > 新闻 > 校友新闻 > 正文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成电拾光》第二季(出版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忆原三系301教研室胡忠谞教授》一文(内容略有删改)。本文由作者邓长江校友撰写。

胡忠谞,1929年秋出生于重庆奉节,幼年随父母迁居成都。1948年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1952年在湖南大学任教,次年调入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1956年调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



PART 01

男儿志四方  又回故乡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忠谞成为首批加入共青团的大学生。1952年面临毕业分配,尽管原本留在成都家中唯一的弟弟也已经参加志愿军去了朝鲜战场,除了自己,家中只剩下年迈的父母亲和幼小的妹妹们,他还是主动申请离开温暖的成都老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工业生产第一线去从事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工作,决心要踏踏实实为新中国工业生产建设服务。没想到组织上却将他分配到湖南大学任教。1953年根据国家院系调整需要,胡忠谞又被调到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虽然从事教学工作与他自己到第一线参加工业生产建设的强烈愿望有差距,但他还是坚决服从党和组织的安排,认认真真搞好教学与实践工作,不久之后他还担任了系团委书记。1956年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决定将当时的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三所高校电讯系相关专业西迁至成都,华南工学院与其他两所高校合并,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听到这个消息,胡忠谞心里很激动,成都是他从小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现在又要回到故乡为新生的学校做贡献了。


395b1849162bae0b60ce2d15cbeb83aa.png

1956年,初到成电

1956年,胡忠谞27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因为比起前辈教授和年轻同事们,胡忠谞对家乡成都要更熟悉一些,组织上便安排他负责华南工学院教工家属们西迁的保障服务工作。当时华南工学院的无线电系是整体西迁,不仅有教师、学生、教辅实验人员,还有教工们的家属,家属中还有孕妇和孩子们,老老少少共有百余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交通状况远非今天那么方便快捷,从广州到成都要经郑州中转,从广州到郑州的火车就要走两天,到了郑州还要住宿,再从郑州乘火车经过两天时间才能到达成都。胡忠谞尽心尽责、跑前跑后,为华南工学院西迁人员的吃住、交通等一一细致周到地安排,历时一周后,全体人员才终于安全顺利地抵达成都。

687512425d870c2a49c0be0a9a1cc6bd.png

原三系实验室教师与实践员合影(前排左一为胡忠谞)



PART 02

首开新课程  集成立新功


胡忠谞调到成电后,满腔热忱地投入新的工作。他被分配到三系(无线电元器件与材料系)301教研室。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要大力开展元器件材料的基础研究,发展相关专业。鉴于此,301教研室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绝缘材料与电阻电容专业,主要研究电阻、电导、电容率。

5bc0655e7b3b7c8f86eb904b196dc849.png

三系部分师生合影(后排:右三为胡忠谞;前排:左二林劲先,左四曲喜新,左五张有纲,左六陈星弼,左八恽正中)


根据301教研室的研究方向,当时急需开设面向学生的电阻器专业课程。然而,由于学院刚刚建立,头绪纷繁,教师急缺,要找到完全适合讲授电阻器相关课程的专业老师几乎不可能,因为整个国家类似的专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胡忠谞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他如饥似渴地向苏联专家学习相关知识,很快就开出了电阻器课程,成为全国最早开设电阻器课程、创建相关专业的老师。他一方面认真搞好教学,一方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当时陈艾、黄书万等老师还是学生,都听过胡忠谞的课。据黄书万教授回忆,当时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天津大学等多所院校的老师都曾来校进修,听胡先生授课。胡先生开出的电阻器课程,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了电阻器的设计原理、设计思路和需要设计的条件,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


到301教研室后,胡忠谞担任了教研室副主任,同时担任了三系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系的实验室规划和三系楼的使用规划设计,成为毛钧业先生的得力助手之一。根据学院的专业发展需要,胡忠谞开出了6个系列的电阻器课程实验并形成了实验指导书。这些实验的开设,大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胡忠谞在紧张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抓紧一切时间积极编撰教材。刚开始教学时,胡忠谞基本上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选用苏联的相关教材,每次授课前,油印要讲授的章节内容。从1956年到校开始,他花了6年时间,终于在1962年在高教部出版社出版了他个人编写的教材《电阻器》,有30~40万字,成为全国最早的电阻器教材。

1963年,在胡忠谞的带领下,以黄书万等人为骨干的团队建立起了一条硅碳膜生产线,不但为附近工厂批量生产硅碳膜电阻器,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还解决了四个教职工家属的工作。黄书万教授回忆说:“当时一炉就可以生产数百只电阻器。只要工厂有需要,我们就生产,完全不讲钱。”

1978年,全国上下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焕发出蓬勃的科研活力。对于胡忠谞这一辈人而言,他们格外珍惜这迟来的春天。黄书万教授回忆说,当时301教研室的科研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以曲喜新教授为领头人的科研团队,主研薄膜材料;一个是以林劲先和胡忠谞为领头人的科研团队,主研电子陶瓷材料。胡忠谞和林劲先配合十分默契,胡忠谞的一些主要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也在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爆发的趋势,迎来了他自己的科学的春天。

胡忠谞主编的《电阻器》、《国家标准化电位器名词术语》、《厚薄膜混合集成电路》等书籍被国家给予高度肯定,部分书籍出版后,迅速被国内高校的有关专业采用,并成为国内有关科技人员经常引用和参考的书籍之一。1983年到1985年期间,胡忠谞先后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12月,他主持的“彩电消磁热敏电阻器电流-时间特性测试装置”和“QCDP-I-A型超低频重复频率脉冲电阻桥”等研发通过电子工业部鉴定,被认为其在原理与设计上具有独创性,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1986年到1989年期间,胡忠谞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交流,开阔眼界,及时跟踪相关科技前沿动态。


90c1b3e2bb3f3dbf8d53e04fe4c5237e.png

胡忠谞主编的《厚薄膜混合集成电路》(1982年)

1f919979b5e62b8be98c0ab694562015.png

胡忠谞(左四)、虞厥邦(左一)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均为华南工学院西迁的学生)

321aa113843cc95da74da5f182bff1c2.png

胡忠谞在教研室

5995a6f8871ccd3b218138851be2c563.png

301教研室部分教师合影

(前排右七为胡忠谞,右六为林劲先)

在301教研室,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被大家尊称为先生:一位是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曲喜新教授,担任了301教研室的主任;一位是跟随我校创始人吴立人先生一起到成都并作为他助手的林劲先;一位就是胡忠谞。在三位先生的带领下,301教研室得到了飞速发展,最多的时候达到了78人。据胡忠谞的研究生杨传仁教授回忆:“整个三系,毛钧业、陈星弼、曲喜新、张有纲、林劲先、胡忠谞属于第一批学术领军人物,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厚积薄发,才有了微固学院后来的大发展,他们有开创之功。我觉得胡先生的独特贡献在于,参与了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的创建,第一个在全国高校开出了电阻器课程,编辑出版了电阻器第一本全国教材。他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最初的几批研究生导师中的一员。他为人和善、平易近人、关心学生,是一位值得我们特别尊敬的先生。”

b7963bc936d472cde73b22bb6f9bb7e2.png

祝贺胡忠谞先生八十寿辰(前排中间为胡忠谞)


PART 03

浪漫两地书  风雨一生情

回忆和胡忠谞的相识相知,83岁的陈彰平老人脸上洋溢着甜蜜和幸福。

1956年秋冬,整日为成电建设新专业而忙碌的胡忠谞,心里仍然牵挂着他刚刚离开不久的广州。因为就在告别华南工学院之际,他终于鼓起勇气向那个心仪已久的外语系姑娘告白了。相距千里之外、年龄相差九岁都成了他与姑娘之间的阻碍,姑娘的父母亲很明确地反对他们两人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的广州是祖国商贸最繁荣的南大门,而那时的四川是交通闭塞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农业大省,姑娘的父母亲当然不放心她孤身一人从时尚的广州去到举目无亲、交通不便的四川。然而与追求事业的执着热情一样,对待感情他有同样的热情执着。在三年的时间里,华南工学院外语系的陈彰平每个星期都会收到一封来自成都的情书,他的文采和真诚终于打动了她,他的执着也感动了她的父母亲。1959年,成电三系的第一对新人在同事们的祝贺中举行了简朴的婚礼。1961年,在两地分居两年之后,陈彰平终于经过组织同意调动到成电,至此胡忠谞与其夫人的五年异地恋才终于告一段落。


5ab9b9cefe9fcb42ffbf68ef35b5a7b2.png

三个“嫁”给成电的广东姑娘

(左一为陈彰平,中间为李春秀,右一为陈莲洁)

a61697ebccbfcf9f8448ae71bef6dd18.png

2005年,胡忠谞女儿胡阿丹陪同父母

在华南工学院当年的单身宿舍楼前合影



PART 04

先生有学术  更兼才情高

在女儿胡阿丹的记忆里,父亲不仅是低调、正直、慈爱和责任心极强的人,也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充满情趣、始终对世界保持着一颗好奇心的人。父亲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不但能诗能文、能弹能唱、精通英语,还爱好绘画、书法和篆刻。在两个女儿小的时候,父亲亲自动手为她们做风筝、走马灯、泥塑等玩具,还自己画过几本小连环画。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父亲在家信中专门为她们画出了彝族火把节的斗牛场面、身着民族服装的彝族男女等,图文并茂地为两个女儿描述米易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20世纪70年代初,父亲用从废旧电子元件市场买来的示波管等材料,组装出当时学校最早的一批自制电视机。有电视节目播出的晚上,当年那个总共只有十八平方米的家里,常常会挤满十几个邻居看电视。女儿们总是能感受到看电视小朋友们羡慕的目光,心里美滋滋的。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还成了不明飞行物(UFO)爱好者,他与一群喜欢UFO的青年人结成了忘年之交。父亲将自己在1977年夏天观测记录到的一个螺旋状UFO飞行轨迹数据提供给查乐平博士。当年还是年轻天文爱好者的查乐平,汇集了四川地区几位天文爱好者的观测记录,在《飞碟探索》上发表文章成功地预测了螺旋状UFO的下一次出现。

胡忠谞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不慕虚名,一心向学做学问。他与原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是大学同窗好友,但他从不借势借力,自始至终与韩邦彦保持着同学间的纯真友谊。他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面对逆境,他也从不抱怨组织,始终淡定从容,保持君子之风。2015年12月29日,胡先生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历程,然他的风骨和精神却永存在成电的历史长河。如今先生在成电所从事的专业和领域后继有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先生泉下有知,当欣慰矣。

2ec479de9a2644b926d2a55539851413.png

杨传仁教授接受采访回忆胡忠谞教授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六号科研楼五楼B区

沙河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中326
联系邮箱:uestcaa@uestc.edu.cn;alu@alu.uestc.edu.cn

联系电话:028-61831809/61831019/ 61835555/83207318

  • 校友微信平台

Copyright © 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 198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317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