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成电拾光》第二季(出版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行健以酬天 不息以自强——记电子工程专家肖先赐教授》一文(内容略有删改)。本文由作者成电拾光工作室学生记者郝伊宁撰写,邓长江指导。
肖先赐,1933年9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55年7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1955年7月分配到北京二机部第十设计院,任技术员。1957年7月调入成电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02年退休。1991—1993年任学校电子工程系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2003—2010年任电子科大科技委专职学术委员。1961年负责筹建无线电导航专业。1978年和卢铁城一道负责筹建学校电子工程类专业和研究室。
肖先赐在办公室研读文献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肖先赐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尽管他已经90岁高龄,岁月的痕迹却显得温和而舒缓,谦谦乎如春风拂面,敦敦兮如积雪消融。
PART 01
三次结缘 情定电讯园
肖先赐教授微笑着对我们说:“我和成电结缘并不是在我来成电工作时,而是在我读大学时就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据他回忆,刚刚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一年后,肖先赐就迎来了分组,他选择了感兴趣的电讯组准备大展身手。恰恰是这个专业的选择,为他结缘成电埋下了伏笔。大学期间,肖先赐领受过许多名师的教诲,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使人终生不忘,逐渐培养出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奋斗终身的理念。他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始终保持优秀成绩,并在大学毕业时获得优秀毕业生金色奖章(本系两人获奖)。1956年,华南工学院和交通大学的电讯系、南京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这是肖先赐与成电的第一次正式结缘。
肖先赐195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的二机部第十设计院任技术员。在那里他参与了与成电相关的任务,也就是关于主楼实验室的工艺设计,包括配备仪器、实验室布置,以及更为细致的电线和电路的布局、排水和排气的位置设计等,这是他和成电的第二次结缘。
1957年,在北京工作刚刚两年的肖先赐正式奉调成电,在徐秉铮教授主持下的无线电基础教研组从事教学工作。之后又随徐秉铮教授调到无线电接收教研组任教。在教学和科研中得到徐老师诸多指导和教诲,并且担任了谢立惠院长在讲授无线电基础课程时的助教。谢院长德高望重,肖先赐任其助教期间,与谢院长接触较多,受益匪浅。潜心求学的肖先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严格要求自己,一心钻研学术,他在成电的学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后,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PART 02
以启山林 青春扬成电
响应祖国的需要,来到成电后,肖先赐便立志把毕生奉献给成电。1961年,学校成立了无线电导航专业,初出茅庐的肖先赐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学校正值用人之际,也很看好有事业心、有追求、有能力的肖先赐,将筹建这个专业的重担交给了他。初担重担,肖先赐在兴奋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但面对重压,他没有退缩,集中时间和精力,与其他同事合作翻译和编写了无线电导航专业的两本教材给学生当讲义用,同时筹建了无线电导航实验室。该专业于当年招生,1965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
1970年,肖先赐被分配到当时新组建的微波通讯大队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调研,肖先赐认为微波散射通讯有许多技术关键问题值得研究,他立刻着手率领同事们开始进行“对流层微波散射通讯技术体制研究”这一课题,并向四机部申请立项,得到批准。当时提出了三个方案,经过一番讨论后,最终选定了更容易快速应用的一种“时频相编码”方案。历时五年的时间,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做出了包括信号处理终端、信道模拟器等多个设备,通过实际联试,方案得到了验证。这项研究成果,荣获了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大奖,这次大会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对肖先赐来说,在这样的大会上得奖意味着对他科研能力的重大肯定,也激励他更加认真地投入新的科研任务。
1978年,肖先赐和卢铁城一道负责筹建学校新的电子工程类专业,这是一个新兴但又极其重要的领域。肖先赐等首先调研了国内相关的工厂和研究院所,最终确立了主要研究方向。1979年的全国相关领域学会成立,并在成都召开首次学术会议,由成电和另一个研究所负责这次学术年会的会务工作。肖先赐在大会上发表了他的一篇论文,受到大家的好评,成电的几位教师也在会上宣读了提交的学术论文,使得成电在相关领域初显自己的地位。
PART 03
访学归来 登高更望远
1981年,肖先赐得到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他认真学习和较全面地了解了康奈尔大学电气工程系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方向等情况,并着重认真学习了“信号处理理论基础”“谱估计”“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当时热门研究方向的课题,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他把国外教学体系优秀的地方深深记在心里,以便学成归国,尽快缩短国内和国外科研教学的差距。
肖先赐回国后,他先是和黄振兴教授一道为本科生开设了“信号与系统”这门课,使用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教材,也是为了方便学生接触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肖先赐深感学习信号处理时数学的重要性,所以又为研究生开了一门数学基础课“矩阵计算”,将自己自学的经验和方法教给学生。
1981年4月,肖先赐在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右起王梓坤、吴咏诗、肖先赐
肖先赐十分重视不同学科的结合,他将在国外学到的空间谱估计测向方法应用到无线电侦察测向中,成功做到了在一个侦察系统里对多个信号侦查和测向。他提交了这种新的测向系统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技术实现中的关键问题及处理方法,为这种新的测向系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实现的基础。使得原来不被国内技术同行和领导承认的新技术终于被基本接受,并使得这项研制得以继续进行。这项成果也荣获电子工业部的科技进步二等奖。紧接着肖先赐就应用这套测向的方法和理论,带领课题组做出了一套新的测向系统,通过外场试验,证实了这种新测向方法的各项优异性能。该技术成果在国内也处于领先的地位,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对我国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采样速率达千兆的A/D变换器已问世,这样就使得原来必须用模拟电路来实现调制/解调、变频、中放、编码/解码等复杂电路,有可能用改用数字技术来实现。这对复杂的各类电子系统是一场革命。肖先赐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便带领年轻有为的研究生们开展数字接收机原理和实现方法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并做出了实验系统。参加数字接收机技术研究的研究生们毕业时,成为多家高新科技公司争相聘用的对象。其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也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
1993年,肖先赐在外场试验的帐篷里指导试验
当时,高速跳频通讯的干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难题。1993年肖先赐在参加IEEE ASSP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时,得知加拿大的Haykin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理论的海上小目标的检测新方法。受此启发,他决定探索混沌信号处理方法可否用于高速跳频通讯干扰。为此他在国内几个有关研究所中收集了一些实测的跳频通讯信号数据,初步分析表明其具有混沌特性。他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展研究,在理论分析、非线性预测方法和初步实验方法诸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在《物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由博士研究生袁坚和肖先赐共同承担的混沌信号处理一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一项项的科研成果背后,是肖先赐教授矢志如一的不变初心,是始终不渝的锲而不舍,是只争朝夕的自强不息。回顾自己少年时的梦想,肖先赐教授感到非常欣慰,感觉自己没有虚度年华。
他语重心长地寄语新入学的同学们,希望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人生的这一重要阶段在各方面都有重大收获。在大学里主要靠自己管理自己,除了课程和安排的各项活动外,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空余的时间多学习。大学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是人生中最难得的学习机会;还要读经典,就是那些经过时间的长河冲洗、大浪淘沙筛选下来的那些珍品;还要学数学,这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必需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数学对训练人的严谨思维、在复杂环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再难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要注重独立思考,使自己成为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人才。肖先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愿与同学们共勉!望同学们珍惜!
“我一辈子都是在学校工作,对学校很有感情,很希望学校一天天变得更好。”2002年退休后,尽管已经不在一线工作,但是肖先赐教授依然满怀深情,时时刻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每次听到学校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成果都会令他开心不已。而今学校正在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他由衷欣慰。
作为成电的长者,肖先赐教授一生奋斗的足迹带给我们成电的学子们无尽的启迪与思考。山河破碎的童年,一路求学的艰辛,拓荒成电的青春飞扬,科研路上的漫漫求索……肖先赐教授用他90年春秋的人生阅历向我们完美地诠释了一位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辈亦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