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

校友新闻
位置: 首页 > 新闻 > 校友新闻 > 正文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成电拾光》第二季(出版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松罹凝寒傲青山——记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全泽松教授》一文(内容略有删改)。本文由作者张念恒、白辰阳同学撰写,邓长江老师指导。

全泽松,生于1930年12月,籍贯重庆市垫江县。1957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现四川大学)电机系,分配到成电二系(无线电系)任教。1978年晋升讲师,1982年晋升副教授,1988年晋升教授,1991年2月退休。1985年至1994年任全国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机械电子工业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电磁场理论编审小组)委员。全泽松教授长期从事电磁场与波的理论及应用的教学和研究。



77fe2817d0d92869d5df12c800840e42.png

PART 01

在困境中求学



全泽松是重庆垫江县西山松林寨全家湾人,祖祖辈辈种田,他也做过一些农活,如犁田、插秧等。全泽松1949年上高中——垫江中学,1950年停学在家务农,同时又在当地农协会做一些工作(任农协会委员)。但是全泽松渴望知识,想要继续读书,于是1951年春天他到垫江中学复学。1952年,全泽松所在的班级便整体合并到四川省大竹中学(在当时便很有名的学校,2019年被授予“清华大学2019年生源中学”称号),2018年全泽松还回到大竹中学看望了自己的母校。

1953年8月,全泽松考入了四川大学。一年后,四川大学的工学院独立建院为成都工学院。1957年全泽松从学校毕业,由于喜欢当老师,便选择了去学校工作。当时有重庆大学和成电两个选择,虽然重庆大学离家近,但是他更喜欢成都,特别是对成电很是向往,所以全泽松便选择了去成电。



PART 02

凌霜傲雪香犹在


全泽松到了成电,被分配在二系(无线电系)203微电机教研室(为雷达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配套)量计小组,指导实验,并任二系系主任童凯教授的教学秘书。

全泽松回忆说:“当时系里计划设置计算机装置、遥控遥测等专业。其他三个专业由于各种原因未建立起来,只有计算机和遥测遥控专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好。当时这个系是保密的,门口都有保卫人员值守,有专门的出入证,连讲课的教材、讲稿、资料都不能带回宿舍,每天保密员都要用箱子装好送到保密科。”

1959年,学校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校进修。全泽松也被选派到北京航空学院进修。在学习中,由于全泽松对控制对象不熟悉,因此他自己主动补了飞行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全泽松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时非常刻苦努力,暑假都不回家,他说:“大家都在北京航空学院宿舍住着,努力学习。”


b453b00c6cd7594f53b60f2d0fe97d28.png

全泽松(前排右一)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期间与苏联专家合影留念

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全泽松他们便于8月2日离开北京返回成都。那时教研室人少,经过了大家的努力逐步发展壮大,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全泽松在这几年曾担任教研室负责人及支部书记,为专业建设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1961年2月,全泽松去北京理工大学参加编写教材,他负责编写遥控系统一章。这本教材培养了几届学生(1957级、1958级、1959级等),其中1957级毕业生陈祖贵等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163d9b221c631108e3620ea43344e05.png

陈祖贵赠书给自己的老师全泽松


0b1d0d369d7df2b827152e05d6bc3dfe.png

全泽松曾经教授的9434班毕业留念

1971年6月30日,全泽松和学校大多数人一样到米易湾丘“五七干校”劳动锻炼。那里太阳厉害,第二天就有很多人背上晒伤起泡。虽然辛苦,可大家对那时艰辛的劳动特别怀念。“劳动虽然辛苦,但是有收获,还得到了锻炼,所以我对米易还是有感情的。”前年全泽松重回了一次米易湾丘。“彻底变了,山上山下很多工厂啊,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全泽松感叹着米易巨大的变化。

1973年,根据学校机构调整,将包括数学、物理、电工等基础课教师打散到各专业去,全泽松因此又调到天线与微波技术教研室(202),谢处方主任叫他和邓亲俊老师一起合编《电磁场理论》,1972级、1973级及1974级工农兵学员曾以此为教材。全泽松给1972、1973级讲课,其中有贾廷安、应明、齐进军。此时的202教研室实力最强(有包括林为干在内的多位老师),谢处方让他再给七五级、七六级学生编一本电磁场理论教材,全泽松跳出了原来的苏联教材模式,在林为干老师和谢处方老师的指导下,编出了油印的讲义,给七五级学生上课。

1978年,在西安召开的教材会议针对全泽松这本讲义进行了交流,会议决定让他根据这次制定的教学大纲,加以修改补充后,正式出版。回到成都后,全泽松便开始改编《电磁场理论基础》教材,并于1979年印刷出版,在国防科委系统的部分院校及四川大学、长春邮电学院、沈阳航空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气象学院等使用。之后又结合几年的使用经验及返回的意见,教材被改编成《电磁场理论》,于1987年正式出版发行。


0b5e0515217ea654942910c6168c5ab3.png

全泽松编著的教材《电磁场理论基础》

3eea708e53932a9ba16e6ef9011b8ec1.png

975282.png

全泽松编写的教材,主要供学生使用,也供有关考硏及科研工作者参考。直到现在,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仍然选该书作为参考书。

经过几年使用后,专家认为“该书内容丰富,理论论述更为深入,有利于将电磁场理论的教学提高到较高的水平,为培养合格的微波人才打下必要的电场理论基础”。有的学校反映“该书选材适当,内容适度,概念清楚,体系安排较好,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是一本好的教学用书”。该书为培养我国微波专业方面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全泽松又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吸收“传统型”和“公理性”两种论述体系的优点,从真空中的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安培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四大定律出发,归纳总结为真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然后讨论静电场、静磁场,以及正弦电磁场等特殊情况,经过努力编出讲义,在学生中试用,反响不错。1993年全泽松将《电磁场理论》送去“八五”教材规划项目。经过评选,评委会认为该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为其颁发推荐出版证。又经过修改补充,于1995年12月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1995版)与1987版风格不同,各有所长。直到现在,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还在使用1995年版的该教材,也作为该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

976172.png

e7346596f0c9e27b8055691ac868a1d4.png

1980年,学校在原202教研室(天线与微波技术教研室)基础上正式成立电磁场工程系,系主任是谢处方,副主任是邱文杰、时震栋、林显中。下面分设三个教研室和一个科研室:电磁场教研室(201)、微波技术教研室(203)、天线教研室(202)和科研室(220)。全泽松任电磁场教研室(201)主任,也任支部书记和二系总支委员。全泽松指导过几名硕士研究生,如冯林、杨显清等,并且在1980年获成都市先进工作者。

1988年全泽松正式被聘为教授。回顾全泽松的教学工作,随着专业和组织机构的调整,他都毫无怨言地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主动适应专业变化和学校发展需要,永远不变的是教书育人的初心。

全泽松在教学中讲好课,对学生严要求,爱学生,为我国培养微波人才尽了努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成电学子的美名扬天下。


PART 03

丹心一片葆初心


全泽松能够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全赖家里有一个贤内助。全泽松已经和夫人结婚70多年了,两个人携手走过了大半辈子,从银婚、金婚到钻石婚,到今年都已经超过钻石婚十几年了。可是二老的感情却丝毫没有变,他们从来不吵架,两人彼此照顾对方,十分甜蜜。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说的就是二老吧。全泽松说:“虽然现在年龄大了,但还是要关心家国大事。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自己健康了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530d72c83c13853923737056b6652530.png

时任副校长聂在平(后排左四)等人

为全泽松老人80岁生日贺寿

全泽松不只教出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的子女也各有所成,秉承父亲教诲,为国家强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整个家庭非常和睦。

全泽松今年已经90多岁了,可是身体依然硬朗,和我们后辈聊了整整3个小时依然不显疲倦,谈兴正浓。临别时,全老先生寄语我们年轻一辈:“听党话,跟党走,珍惜现在的好时代,学好本领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


a8aa68666420e9ad0ee04629b7c36aeb.png

成电拾光工作室采访现场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六号科研楼五楼B区

沙河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中326
联系邮箱:uestcaa@uestc.edu.cn;alu@alu.uestc.edu.cn

联系电话:028-61831809/61831019/ 61835555/83207318

  • 校友微信平台

Copyright © 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 198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317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