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化

成电拾忆
位置: 首页 > 文化 > 成电拾忆 > 正文

如何培养栋梁之材?

我校“电磁场与波”课程建设纪实  

 

张静

        电子和信息领域内的几乎所有重大技术进展都离不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突破。它的应用领域蕴含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电磁场和微波技术也随着当代物理、数学、技术学科的不断进步而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  


197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开设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并成立了国内首个电磁场教研室和课程组。经过几代教师的努力,课程组已经成长为一支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一流教学团队,在教学及教改教研中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获得了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同和赞誉。

开启先河  敢为人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一双双充满了求知渴望的眼睛,如何才能把这些优秀的苗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学校的老师们感受到了肩上这份沉甸甸的重担。面对困难,成电人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想办法,找路子。  

1978年,学校新建了电磁场工程系,谢处方教授担任第一届系主任。在谢处方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广泛调研讨论,系里大胆做出了开设“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决定,并成立了电磁场教研室和课程组。

课程组坚持以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知名学者和资深教授的传、帮、带作用,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这门新开设的课程取得了成功。但成电人并没有陶醉于眼前的成功。他们深知,教师是教学的生命线,有优秀的教师,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组极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谢处方教授、饶克谨教授、全泽松教授、赵家升教授及潘锦教授等几代负责人的带领下,课程团队30余年来保持了持续性发展,培养造就了数十名骨干教师。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教师,虽然“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难教难学,但该课程一直是成电的优秀课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成电人的探索和努力,现在所有工科院校已普遍将其列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事实证明,这门课是电工电子类最有用的课程之一。当初,成电的老师们凭着对专业的了解和把学生培养成才的信念,凭着一股执着的精神,敢为人先,开创先河,为电磁场与波相关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开拓进取  捷报频传

“牢记使命催奋进,不用扬鞭自奋蹄”

自1978年首开“电磁场与电磁波”以来,课程组的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钻研,教学效果优秀,多人次获得校级、省级奖励:2000年,余恒清老师获第五届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王园老师、杨显清老师获十六届教学质量优秀奖;2007年,“电磁场与波”课程首席教师潘锦教授获得四川省教学名师奖;2009年,高正平老师获二十四届教学质量优秀奖;2012年,杨德强老师获得“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不仅如此,课程组更注重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正如首席教授潘锦说:“高水平的课程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团队老师的知识技能互补、结构合理,老师们分工协作,发挥各自的特色以形成集成效应。”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课程教学团队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课程建设方面,1994年,“电磁场与波”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1995年被四川省教委列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5年,潘锦教授负责的“电磁场与电磁波”成为学校第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并于同年成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6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在教改教研方面,1997年,冯林、王园、杨显清、余恒清、李永庆完成的“建设面向21世纪的电磁场课程体系”项目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潘锦、杨显清、杨德强、王园、张靖完成的“面向持续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电磁场与波’教学质量的全面教学建设与实践”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潘锦、樊勇、杨德强、王园、杨显清完成的“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核心专业课程精品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2009年,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在教材建设方面,课程组先后已出版了20余部教材,其中部级重点教材和规划教材超过10本。2002年,以《电磁场电磁波(第三版)》为核心申报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被列为“全国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的精品项目,是电磁场类精品教材建设的惟一精品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教学指导书》以及与之配套的《电磁场电磁波多媒体教学系统》。  

2007年,由杨显清、王园、赵家升修订的《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之一,是当年唯一入选的电磁场与波方面的教材。

在课程辅助资料建设方面,20世纪90年代,针对国内外均缺乏电磁场CAI课件的状况,冯林教授、杨显清副教授和王园副教授等任课教师组成了研究小组,于1991年开始先后组织20多名学生参与CAI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生开发人员就有1989级校友、网易创始人丁磊。

1997年,“电磁场CAI软件”开发完成,并通过了四川省教委组织的成果鉴定,同年12月,该软件获得了国家教委优秀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三等奖。这套软件曾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同行间的技术交流,并被推广到国内20余所高校使用。此外,我校作为主编单位之一,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完成了“九五”国家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电磁场理论试题库”的研制。该项目于1999年通过教育部鉴定,鉴定会认为该项目取得了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该辅助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课程组意识到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自2000年以来,投入课程实验条件改善和实验室建设的经费就已超过300万元,建成了“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并于2006年将其建设成为学校国家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实验室之一。2005年,课程组发挥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强的优势,结合综合性实验开设和课程重要知识点“电磁波”教学的需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设计、研制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波综合实验教学仪”,该成果装备“电磁波实验室”后已据此开设了电磁波综合性新实验项目。

课程组建成的电磁波综合实验室和自主开发建设的电磁波综合实验教学仪等构成了电磁波实验教学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良好结合,使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教学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项目建成的综合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每年参加实验的学生达3000多人。其开展的实验教学,通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和拓宽了学生对电磁波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课程团队培养指导的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在近年来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也屡获佳绩。  

星星之火  燎遍神州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979年,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百废待兴,大学也不例外。虽然重新开启了高考之门,但大学严重缺乏合适的教材。当时全国大学使用的教材很乱,有的是结合典型产品进行教学的教材;有的是开门办学的教材;有的是师生结合编写的教材;还有的是专为工农兵学生编写的教材……甚至有许多大学根本没有教材。而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培养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建设工作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召开大学教材工作会议,教育部组织了高等学校理科及工科基础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经与学校商议后确定由谢处方教授担任电磁场理论教材编审小组的组长,并承担《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编写。  

当时,谢处方教授刚担任我校电磁场工程系主任,同时还被聘为国家教委电磁场理论课程和电子工业部电波传播与天线学科全部教材两个编审组的组长职务,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任务,工作千头万绪。1979年谢处方教授和饶克谨教授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专约,经过不懈的努力,于当年7月如期编著出版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工科电磁场”课程教材,填补了当时该课程教材的空白。该教材出版后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至今一直被全国众多高校作为本科生教材而广为采用,成为一本经典的教材,为我国电磁场与波领域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该教材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截至目前,该教材已出版发行四版,多次重印,累计达100多万册。

由赵家升、袁敬闳修订的《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三版)》是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自1999年6月出版后,发行量逾20万册。另外,课程组教师编写的电子部“九五”重点教材《电磁场与波》,曾获2000年度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教材奖励提名。

如果说教材是“鱼”的话,培训就是“渔”,成电在“授人以鱼”的同时还“授人以渔”。为配合《电磁场与电磁波》教材在全国各高校的首用,并开展示范教育,我校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于1979年举办“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师资培训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50余名电磁场课程教师参加了培训。谢处方、饶克谨等教授亲自授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我校再次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开办“电磁场理论”进修班。

师资培训班和进修班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了师资,储备了队伍,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参加过培训班的教师后来多数成为各高校“电磁场与波课程”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人。这些老师把培训成果带回各自的学校,把电磁场这门课的种子洒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更多的学子学习到了这门课程。成电通过编写教材和培训师资,为该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长期以来,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波”课程组以强大的师资力量、成效显著的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国内高校的电磁场与波课程教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课程组的众多教授先后在全国性学术组织任职:谢处方教授曾连续两届担任国家教委电磁场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组长;电磁场与微波工程系副系主任邓亲俊副教授和赵家升教授曾担任该组成员;全泽松教授和符果行教授曾先后担任电子工业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聂在平教授曾担任全国高校工科电子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家升教授曾担任邮电部高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高校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中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杨显清教授担任全国高校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我校教学工作中一朵瑰丽的花朵,为成电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教师和学子。难能可贵的是,校内开花墙外也香,以谢处方教授为首的课程组老师点燃的“星星之火”,通过编写教材和培训师资,迅速以“燎原之势”燃遍神州大地。所编写的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经过大浪淘沙,在30多年后仍然被众多学校选用,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师。开创历史是让人骄傲的,但能持续这种骄傲更是难能可贵的。课程组的老师们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吃老本,他们把辉煌作为动力,也作为压力,一代又一代老师都在不断努力,开拓创新,在国内高校同类课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朵瑰丽的花在成电人的精心浇灌下,将永不凋谢!

14900713458.jpg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B2-602
沙河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中326
联系邮箱:uestcaa@uestc.edu.cn;alu@alu.uestc.edu.cn

联系电话:028-61831046 / 61830927 / 83207318

  • 校友微信平台

Copyright © 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 198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317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