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

校友新闻
位置: 首页 > 新闻 > 校友新闻 > 正文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成电拾光》第二季(出版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岁月无声,时光有痕——记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方蕴文教授》一文(内容略有删改)。本文由作者张思璐同学撰写,邓长江老师指导。

方蕴文,1930年生,江苏省常州人。1950年考入交通大学土木系,1955年在同济大学进修一年。1956年调入成电四系(电子自动化设备系)力学教研室任教,1957年再回同济大学进修一年后返成电任教。方蕴文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实验力学及微量测试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方蕴文从1956年建校的时候就来到了成电,参与、见证了学校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每一个历程。张思璐同学说:“听说要采访方蕴文老教授,我的心情充满激动和崇敬。小心翼翼叩开沙河校区东院32栋方老家的门,奶奶热情地招呼我进去,才知道方教授因为脊柱受压迫,现在只能静卧在床。我走到方教授的床前,看到方教授的脸庞有些瘦削,但眼睛却显得睿智而精神,看到我露出慈祥而开心的笑容。为了不打扰方教授的休息,我简单地和方教授聊了聊便退出了房间,担心方教授累着。虽然采访时间不长,但是方教授等老一辈成电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事迹依然让我充满了深深的敬意,透过老人饱经沧桑的目光,我读到了那些流淌在岁月中的故事……”




PART 01

一腔热血  垦荒成电




方蕴文生于战乱年代,于战火纷飞中在家乡常州艰难求学到高中毕业。因为有肺结核,方蕴文被迫中断了继续求学之路,对于从小就梦想进入大学深造的他自然打击不小。但短暂的郁闷过后,方蕴文在当地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很快振作起来。1948年,在武进区湟里镇,方蕴文与臧仲瑜等组建“湟里镇青年协进会”,并担任了该会的副主席。该会的主要宗旨是促进青年知识分子学习进步思想,丰富青年文化生活,这也为以后方蕴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方蕴文在与当地进步青年的接触中,进一步认识到要想祖国不再受人欺辱,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和教育,他一方面克服身体疾病努力锻炼,一方面抓紧时间学习,1950年终于顺利考入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

然因病情未被彻底治愈,方蕴文大学期间不得不再休学一年,但他还是以顽强的毅力最终完成了学业,并于 1955年到同济大学桥梁隧道专业进修一年。1954年,方蕴文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步步向党组织靠拢。在毕业分配的选择上,方蕴文最希望的就是到一线前线报国从军。1956年刚刚在同济大学进修完毕拟分配留校(同济大学)的方蕴文接到组织的通知,让他到正在新建的成电工作。

根据方蕴文教授回忆,当时调他到成电也不是很清楚什么原因,自己本科专业和进修的桥栏隧道专业也不是成电急需的专业,但是对于组织的安排,方蕴文完全服从。他随同交通大学电讯工程系的师生们一道坐上了开往成都的轮船,当时大家都是很兴奋的,充满了建设新学校的激情。轮船上的师生加在一起大概有三四百人,还组织过几次舞会,师生们在舞会上和空闲之余,一起交流,对新生的学校充满了希冀和好奇,让西迁之路变得很有乐趣。




PART 02

材料力学领域的垦荒者


方蕴文到成电后,根据专业学习情况被分配到四系的力学教研室。由于学校刚刚新建,材料力学专业非常薄弱,方蕴文才明白自己分配到成电的重要原因就是要发展和壮大成电在这方面的力量,方蕴文深感责任重大。学校在师资急缺的情况下,毅然做出决定,让刚刚参加工作的方蕴文再回同济大学进修一年,希望他不负学校期望,担当材料力学的大梁。进修回校后,方蕴文及时开出了材料力学的相关课程,如“材料力学”“塑性理论基础”“理论力学”等,这些课程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弥补了学校在该专业的缺口,在材料力学领域撒下了一颗颗种子。方蕴文的身体较弱,但他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在当时整个系党员和群众中起带头作用,敢于顶住困难上,在组织领导该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培养研究生等方面承担了超额的工作量。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责己宽人、平易近人。

随着对材料力学领域的进一步熟悉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方蕴文不仅开设了本科生课程,也开始进行研究生教学。1979年,方蕴文开始协助指导研究生,1982年开始独立带研究生,1984年起方蕴文每年招收一名研究生。研究生开设课程有“实验应力分析”“固体的变形与断裂”“机械测量概论”及实验技能等,这些课程中有三门课程使用的讲义是方蕴文自编的手稿。在教学方面,方蕴文教授主要致力于突破难点,以及引进新内容。例如,材料力学课程中关于弹簧变形的几何分析、理想压杆与实际压杆的分别与联系、应变能的实质等问题都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实验应力分析”课中的光测技术除纳入光测矩阵理论以外,又补充了位移法。方蕴文教授在“实验应力分析”课程中设置了电测实验9个,光弹实验2个,全息干涉测量实验2个。1986年以来,学校为适应当时电子工业部的人才需求决定筹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方蕴文教授为筹建组负责人之一;1987年,专业组成立,方蕴文教授担任组长,为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方蕴文不仅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同时也开展科学研究。在实验力学方面,他利用光的干涉理论研究了微位移的测量和光纤压力;在光传感器方面结合生产及国防,研究了夹层结构的静力问题,在当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主要负责人,他开展了全息干涉法探测微米亚微米位移的研究,他的科学研究在有关学术研讨会获得好评;他还是零点结构阻队特性研究的第二负责人,其团队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基本上是符合的。



PART 03

父爱如山


在女儿方宙奇眼中,父亲方蕴文不苟言笑,但父亲就像一座山,沉稳宽厚,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当自己遇到一些困难时,父亲从不轻易给答案,会告诉她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父亲就以这样独特的教育形式“逼”着她独立思考,独立成长。方宙奇说这也是现在她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方宙奇记忆中,父亲总是喜欢自己钻研专业知识,以至于当时家里父亲的工作台上都是画图工具、图纸等。不管是学过的,还是没学过的,父亲都愿意大胆尝试一番。由于父亲总是钻研专业知识,在邻居眼里成了话不多且显得很呆板的人。方宙奇说,记得最清楚的一次就是邻居磨了豆浆请方蕴文一起喝,他拿着杯子说:“我只要三分之一,不要五分之三。”如此精确,让大家都觉得父亲“迂腐”得可爱。父亲就是这样将这种严谨带到他的教育以及他的科研工作中的一个人。

方宙奇说,父亲是一个很能干、自主的老人,有坚持的习惯,第一件坚持的事就是学习,不论是自己擅长的专业还是不擅长的专业,他都能很有热情地学习。热爱钻研成了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在已知的事情上精益求精,甚至创新。父亲在家里就像一个小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即使家里的电器被拆得四分五裂、乱七八糟,他也乐在其中。刚开始他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的时候,她们还不是很理解,抱怨他不讲究。父亲就经常把方宙奇带到他的房间给她讲这个电器怎么修,那个器件怎么换,慢慢地方宙奇也被他同化并且从中感受到快乐,后来变成父亲的粉丝了。



退休后方蕴文还依然坚持学习英语,不为功利,就是单纯想学到更多东西。所以学习对于方蕴文来说,真的不是一时之事,而是终其一生的追求。方蕴文的严谨、对事物的好奇,以及刻苦学习钻研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方宙奇,她现在做事情也受父亲的影响,每做一件事都会认真对待且用心做好。

方蕴文教授聊起以前总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好,为国家所做的还不够多,感觉到很惭愧。方蕴文教授希望年轻一代能好好学习,继续发展、壮大成电,也为国家做更多事情。


清水河校区: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电子科技大学六号科研楼五楼B区

沙河校区: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电子科技大学主楼中326
联系邮箱:uestcaa@uestc.edu.cn;alu@alu.uestc.edu.cn

联系电话:028-61831809/61831019/ 61835555/83207318

  • 校友微信平台

Copyright © 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 198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50317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