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黄锡滋,男,1934年6月出生,四川省重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并留校工作。曾任507厂厂长、生产处及设备处副处长、管理工程系主任。1987年晋升教授,1997年退休。他曾担任电子科学研究院电子专家顾问,中国质量协会理事,中国运筹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质量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科联、欧洲航天局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Risk and Reliability编委。
他是我校最早从事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研究的专家,也是我国软件可靠性学科开拓者之一,主要科研项目有软件可靠性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潜通分析法及软件开发、国外软件可靠性跟踪。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部。1983年获省高教局重大科技成果奖,1985年获电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01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荣誉证书。
秋日里,金色的霞光洒满了校园,微风轻拂,银杏叶黄,簇簇金黄,跳动着生命的旋律。黄锡滋教授的人生如银杏树一般高大坚韧。岁月的风霜无法摧毁他内心的执着和坚韧,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璀璨夺目。在这金色时节,我们心怀敬意,和黄教授的两位老友一同回望那些奋斗的岁月。
PART 01
巴山蕴灵秀,学子志千里
黄锡滋,生于山城重庆。虽说家境清寒,父亲却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为他取了一个好名字。锡者,明亮、辉煌、恩惠、仁慈之义,寓意吉祥又有内涵,滋指繁荣、昌盛、兴旺、欣欣向荣之义。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都深深蕴含在锡滋两个字里。
在那个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年代,黄锡滋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岁月。黄锡滋对日军侵略有着深刻的童年记忆。1937年,日本对中国展开全面大规模侵略,他随家人躲避空袭,去了重庆城外的乡下。目睹了战火纷飞,山河破碎,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年少的黄锡滋站在长江边,目睹大江东去,每每心怀愤慨:为何泱泱中华却任人欺凌?为何地大物博却民不聊生?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辈男儿自当竭力,希望有朝一日能还我河山!
黄锡滋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身和祖国的命运,他立志要学习好知识本领。1945年,他考上了著名的重庆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发愤学习。1949年11月,重庆解放。经历了近百年的列强掠夺及战争摧残后的新中国正百废待兴。1950年,从南开中学毕业,走在返家路上的黄锡滋,沿途看到有当地政府招收干部的宣传点,他等不及回家告知父母,当即报名参考,并如愿考入重庆市公安学校。在学校里,他严谨的纪律和严格的职业操守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凭借出色的表现,仅两个月后,他就被派往152厂(现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担任科员。
黄锡滋勤勉工作,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快就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干部。1956年,黄锡滋凭借突出的业务能力和出色的工作表现,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成电继续深造,就读于五系(电子器件系)。虽然黄锡滋是调干生,但是他基础知识却很扎实,学习比很多考进来的同学都好。很多调干生毕业后都选择从事行政工作,但黄锡滋却希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四年的学习,黄锡滋如愿以偿留校任教,从此与成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风华正茂的黄锡滋
黄锡滋身材高挑,身形瘦弱,显示出传统知识分子的孤傲风骨,但和黄锡滋真正相处时,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朴实和蔼的人。回忆起多年前,当时的赵璧全老师(采访对象之一)还只是一位普通工作人员,他还清楚地记得一次黄锡滋偶然在学校的水塔下遇到他,亲切地走来拉着他聊天,更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小赵。这个亲密的称呼让赵老师感受到黄锡滋对小辈的亲近和关怀。
八九十年代的黄锡滋
PART 02
无畏攻难关,“可靠”成大道
二十世纪70年代,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可靠性的观念对于当时中国的学者来说依然很陌生,而美、法、德等国家已经在研究可靠性对于工程的预测和保障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国防科技的一些关键问题,美国工业界和军方有组织地开展了可靠性相关研究。
1952年美国国防部成立了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AGREE)。可靠性设计、制造、试验和维修等技术毋庸置疑,能为装备质量带来巨大提升。例如,通过优化和降额设计,缩减产品零部件,降低使用功率,从而提高产品可靠性;计算机技术辅助开展可靠性设计,包括复杂电子系统的可靠性预计和准确的热分析和热设计;研究机械/机电类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技术;采用综合环境应力试验,如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更真实地模拟设备运行环境;开展加速环境应力筛选试验、可靠性增长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等。如果可靠性核心技术始终被别人牢牢控制,会对国家安全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环境下,国家自主研究可靠性体系,制定自己的标准制度和流程一事已经迫在眉睫。
黄锡滋在设备处工作时就开始关注国外技术信息,认识到了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1979年起,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数据信息交换网”“全国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维修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等全国性可靠性技术组织。国家大量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可靠性技术,翻译并出版了国外可靠性技术著作,多次邀请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可靠性领域专家讲学,并于1980年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可靠性技术学术年会。1985年,黄锡滋在《自动化学报》发表了《软件可靠性方向预测的进展》,在该文里,黄锡滋提及了软件工程和可靠性学科的发展前景,并汇报了自己研究的国外已有的相关数学模型的情况。
1984年1月到1987年12月,四年内,黄锡滋牵头进行了可靠性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期进行《可靠性预计国家标准的制定》,《设备维修性国家标准的制订》,为中国可靠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7-1988年,黄锡滋又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件可靠性预测方法》,同时也负责了院级项目及可靠性人才管理培养,为我国可靠性研究播下了人才的种子,传承延续了可靠性的研究与应用。
1993年,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黄锡滋在技术上已经组建了体系并且有了一定的经验。他编写了《软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国内外软件可靠性的基本理论、设计、可靠性的测试、软件的可靠性分配等。此书反映了本学科国际上的新动态,同时也介绍了我国专家近年的一部分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后来在2002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又出版了黄锡滋的《软件可靠性、安全性与质量保证》。该书主要介绍了软件质量及可靠性的基本概念,软件的可靠性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可靠性预计模型,软件与硬-软件复合系统结构模型,软件系统安全性分析,程序的复杂性与可靠性分配,软件维护,软件的质量保证等。这两本书适合IT产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质量及可靠性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
编著出版图书
2006年到2013年,退休的黄锡滋在电子科技大学参与了国家有关单位等几个科研中心的技术科研项目,在自己热爱的方向,为我国科学研究和国防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书写了新的篇章。
在黄锡滋等前辈的努力下,可靠性作为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工程学科,有效应用于探索产品全寿命过程中故障发生的原因及发展规律,有针对性降低产品的故障率,提高产品质量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可靠性技术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工程应用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锡滋主任一向以国际交流为重。早在1983年,他就积极引领学院与国外展开科研合作,以拓宽国际视野为己任。他邀请众多来自远方的学术先驱们来校讲学,为学院带来了前沿的知识和思想的碰撞。他不仅邀请外国学者来校进行访问,也主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他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倾听各国学者的观点和见解,促进了学科交叉的融合。
国际会议合照
接待来校的交流学者
黄锡滋纯粹而激情四溢的爱国精神,给两位老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999年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十周年庆典上,当时社会舆论纷纷赞美西方,黄锡滋感到痛心疾首:中国人怎能先失了中国心?他毅然决然地站在讲台上,以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的事件为例,发表了一番引人深思的爱国演讲。让学生们看见西方伪善面具下的真相,中国仍然需要强大,而这样的强大需要青年一代的团结奋斗。这样一番演讲感人至深,多年后振聋发聩的演讲仍然让同学们记忆犹新。
黄锡滋的爱国情怀并不仅仅停留在言辞之间。他将自己研究的焦点放在国家航天事业,探索航天发射模拟中单一、多次、密集发射的可靠性研究。这个研究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兴趣,更是他爱国爱党的具体体现。黄锡滋深知航天事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他关注每一次发射的成功与失败,确保航天器在极端环境和严苛条件下能够安全、可靠地执行任务,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紧密相连。
PART 03
管理挑重担,学科促发展
当时成电的管理工程系还比较弱小,没有开设本科专业,一些老师对管理工程系的前景感到迷茫。在黄老师的领导下,管理工程系申报并完成了工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设置,制定了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在1985年招收了第一届工业管理工程的本科生。这让老师们吃了定心丸,更加安心的从事教学和研究,管理工程系从此迈上了持续发展之路。
80年代授课照片
黄锡滋有着敏锐的学科嗅觉。当时他了解到国家正在大力开展对外贸易,急需培养大批工业产品对外贸易人才。于是他果断地组织人员开展专业调研,制定计划,进行工业外贸专业申报。姜德明老师清楚地记得,黄锡滋主任对他讲述国家对于组织机械电子产品出口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此项人才培养工作的急迫性,并派他立即到北京国务院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电子工业部教育司汇报工作,递交申请材料。同时黄锡滋也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工科大学调研工业外贸专业培养情况,为我们工业外贸专业设置打下了重要基础。正因为黄锡滋的及时争取和大家的努力,成电终于在 1988年招收了三个工业外贸普通大专班。为适应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要,1989年开始招收了工业外贸本科生。期间在1987年底根据电子工业部安排,还举办了一年制工业外贸干部培训班,为国家输送了急需的工业外贸专业人才。
黄老师十分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国家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准备开展第二学士学位人才教育。1987年,黄锡滋关注到这个国家政策后,立即组织申报招收管理工程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并获批准,由学校单独举行招生考试,从全国范围招收了第一届管理工程第二学士学位班学生30名,纳入学校研究生部管理。这也是国家第一批第二学士学位生。他很重视这个班,委派姜德明老师担任班主任,后来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成为单位的骨干。管理工程系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由此开始,拓展了培养路径,提升了培养档次,也加快提升了师资力量。此后一个时期,第二学士学位一直是经管学院热门的招生专业,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包括为我校职能部门)培养了一大批的复合性管理人才。
PART 04
甘心坐人梯,高山安可卯
黄锡滋教授热爱学习新知识,终身“充电”。据他的女儿回忆,七十年代末,国家恢复了高考,预示着科学的春天到来。黄锡滋便开始了自主的英语学习,即使工作重也从无间断。几乎每个清晨,他的孩子都是在他的英语晨读中醒来。睁眼见到的他,不是两手捧一本厚厚的英文字典,就是单手握一本稍厚的英文语法书。日复一日,在科研、教学、管理的多重压力下,像海绵一样挤出时间的点滴之水,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知识终有用武之地,正是凭借过硬的英文能力,他不但能熟练的阅读英文资料,还曾走出国门,作为中国科研成果代表之一,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做了流利的交流发言。工作以后,黄锡滋教授仍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黄锡滋教授在教学方面非常贴近实际,他注重将课堂内容与行业运用相结合,教授前沿性课程。他关心学生,对教学十分严谨。他所带的本科生中有许多优秀的学生,比如87级的骆宁和89级的王竹都是他的研究生。黄教授对他们进行全面指导,帮助他们成长。黄教授在可靠性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因此学院决定在他退休后让他继续进行教学工作,搞好传帮带。黄教授受邀参加各种会议,始终保持着对专业学科的关注与热爱。黄教授的执着和热情激励着他的学生和同仁,使他们对软件可靠性这一领域充满信心和热爱。他的学术追求不仅是对个人事业的追求,更是对整个领域的贡献。在黄教授的引领下,软件可靠性领域不断迎来新的思想和技术突破,为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PART 05
父爱如山高, 精神永流传
对于女儿来说,父亲留给自己的是爱党爱国的无限忠诚,是永远忘不掉的点滴记忆,是献身科研的执着精神。
父亲曾讲述他的童年,幼时的父亲随家人躲避空袭去了重庆城外乡下。在空袭中,正行走在山路间年仅六、七岁的他,就那样近距离地看见日军的飞机从眼前傲慢驶过,很低很低,以至于他能清晰地看见驾驶舱里日本人的脸,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有人说,住在重庆的人们经历的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父亲的那一次目睹,则深深的埋下了他日后投身于科学的种子。记忆中的父亲是心怀家国的。
父亲不但是一个学习狂,也是一个科研狂,那个时候,每周只有一天休假。有好些年,周日他都是赶早起来,自带两个白面馒头、一杯白开水,叮嘱一下独自在家的女儿,就匆忙骑车赶往市里的公共计算机中心去排队,在那里处理研究需要的数据运算,一去就是一整天。那一摞摞牵连相叠的打印纸上,印满密密麻麻的公式、数据、曲线图。晚间的灯下,就见父亲伏案工作,在数据纸上写写画画,那一串串数据一直垂到地上,层层叠叠仿佛没有尽头。纸张两侧排列着的密密小孔,拖动时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很多年都是女儿脑子里一辈子也忘不掉的情景。
父亲对现代机械设备非常着迷(情有独钟)。年轻时就梦想自己能拥有一辆摩托车。1979年,他在报纸上看到重庆嘉陵摩托车研究所已组装成功了嘉陵50型民用摩托车的消息,兴奋无比,让当时身在重庆的母亲,直接去到生产厂家联系商量,后来父亲也买上火车票急急赶去办理各种手续,终于如愿订购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辆摩托车。期待中,桔红色微型摩托车抵家,父亲眉飞色舞,视若珍宝。早期出产的这款车在使用中小毛病不少,因此周日的家门内外,常常都是父亲修整打理车子的忙碌身影:不是拧开一摊零件,调整储电池、车灯亮度、风门大小之类的;就是用桶提回汽油,蹲在地上,用量杯细细的计量机油配比,小心搅拌均匀后,才送进油箱。就是这样一款修修整整的50摩托车(后来又有了第二辆),每逢假日,载着父亲母亲硬碾过碎石路面(车胎压爆),去到最早的卧龙熊猫基地;深陷过田间土路,去仰望大足石刻的精彩;穿过场镇的集市看乡村民风……带回来遍布全川的鲜活的生活见闻。
父亲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快意于山川草木、文化古迹,也关注着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每每讲述起见闻,都满是对时代变化的感慨。社会进步让父亲的梦想升级,他心满意足的拥有了第一辆小汽车。它载着父母亲走出四川,踏上更辽阔的土地看到更壮丽的风景。这车,在父亲的眼中更是国家工业技术发展的见证。
黄锡滋和他的嘉陵50型摩托车
黄锡滋和他的吉利汽车见证着祖国的巨大变化
回忆的波澜在思绪中荡漾,一个个故事让黄教授的面容变得清晰。在这个静谧的秋日里,银杏叶轻轻飘落,似乎是他的思绪在校园中流转,永不停歇。他的精神,如同金色秋日里暖暖的阳光,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田。他的激情与执着,则如同银杏叶的色彩,在岁月的画卷中绽放,给予我们学习、探索的勇气和动力。我们将铭记着他的教诲与慈爱,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路。
原经管学院办公室主任姜德明接受采访
原经管学院党委书记赵璧全接受采访